課改的心得體會(推薦十三篇)

更新時間:2024-01-03

本篇文章是編輯在網絡上精心整理的“課改的心得體會”,請把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夾。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產生了新奇的想法時,不妨有空的時候動筆記錄進心得體會。寫心得體會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技巧。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1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tǒng),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空間。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系。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要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fā),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里,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fā)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

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fā),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fā)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對于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jié)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yè)追求。

環(huán)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2

思考一:言行隨意;知識引領

教師在教育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已經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古話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苯處熓菍W生知識的引領者。且在孩子面前教師是一面鏡子,孩子從教師身上得到知識的啟蒙的同時,也折射出自我的行為的優(yōu)劣。教師言行舉止就是學生模仿的樣板,不管是課堂中還是生活里,教師都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模子。因此,言行的隨意只有壞處,并無多大的可取之處。許多專家都提到了課堂的和諧和自由,但如何把握自由度的發(fā)揮,卻非一件易事。如果將言行隨意等同于知識的引領,那有可能出現雜亂無章的場面或勢得其反的學習效果。

一位老師教授二年級數學課《可能性》時,如此自由度的發(fā)揮便太過于揚灑了。課堂教學中針對“可能性”出現了“到圖書館借書”的問題,學生產生疑惑后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詢問旁聽的女校長?!皩А钡酱丝芍^是妙不可言,女校長也微笑陳辭。但此時教師卻還沾沾自喜于這一舉措,言語“灑脫”,手舞足蹈,學生由“詢問”轉變成了“質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停留于自身階段的感知“自已認為是對的,那就不會錯”。現在這一情景已經無助于課堂教授的內容了,卻無意中使學生以為“質問”是對的?!敖钑钡摹翱赡苄浴笔墙鉀Q了,可是“尊重他人”這個“一定性”卻丟了。所以,“雜亂”應有序,并非隨心所欲。“亂”是在“序”的基礎上產生的,表面“亂”實質是“有序”。師傅領進門后,并不是讓其像無頭的蒼蠅到處亂竄,而是讓其明白門在哪?路在哪?;魚在哪?漁在哪?。

思考二:資料搜集;知識內化

事物或現象總有它利與弊的兩性,隨著課改步伐的加快,也相繼出現了許多與課改相“匹配”的形式化的教學,搜集資料是常見的一種。搜集資料對于匯集知識點,歸納與學習有關的理論來說,是很快捷的方式?,F代的信息化社會,網絡使用的方便更令許多教師對“搜集資料”這種方式倍加青睞。但是,如只是單純“搜集”,學生回家電腦“嗒嗒……”一打、打印機“刷刷……”一印、課堂上“吧吧……”一讀,就在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中結束了??上攵獙W生過后一定將“資料”毀之一炬,那不是太可悲了嗎?“資料”變成了獲取贊揚的工具。

公開課大多數老師可能都會這樣做:搜集資料—小組交流—代表發(fā)言。學生有沒有將資料上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經驗,有沒有與新知識相結合,教師卻一概不理,如此“搜集資料”成了一種美麗的擺設。更有甚者“搜集資料”只是曇花一現,課堂上只用了一兩分鐘讓學生討論,有的學生連看都還沒有看完就結束了,把對知識的理解、對理論的深化轉化為敷衍課堂環(huán)節(jié)的一種手段。如果能加上“理解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不知是否會更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在課內(或課外)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不是更能體現搜集資料的作用嗎?

思考三:小組討論;學習合作

課堂是動態(tài)的,偶然性與突發(fā)性是必然的,特別是在和諧的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積極興趣時,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會不斷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班級相對社會來說它是個小集體,學生在班級中的成長,就好似在一個小社會中鍛煉。相互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生活與學習是融為一體的,學即是玩,玩即是學,玩中學更能促使學生將知識轉變?yōu)樽约旱慕涷?。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在這個小家庭中能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單一的小組集合,只有表面的功夫,沒有實際的操作意義。

聽課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小組討論學習。發(fā)現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相互交流,只不過做做表面文章而已:前桌的同學轉到后桌將課文讀一遍給對方聽,對方回敬一遍,就草草了事。更認真些就是反復“表演”幾遍,教師平時并沒認真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只是拿來當成一種“花俏的戲說”。這不是合作交流,而是課改所衍生出來的又一種形式化。

思考四:刻意多樣;創(chuàng)意新穎

如今的課堂不像過去只注重課本上的內容,而忽略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的言語。更注意到以學生的本位出發(fā),兒童的思想出發(fā),來設計和考慮問題,摒棄了過去的“最優(yōu)化”教學,采取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特別是最簡便的方法、最標準的說法,都已經不這樣提了,現在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想法做到便行了,通俗點說就是“條條大路通北京”只要你能到達目的地就行。但這個理念并不是告誡我們“糊里糊涂也是真”。有些教師在上課時為了提倡“多樣化”這個思想,讓學生多方面的說、寫、思,但沒有考慮到學生所說的有沒有符合題目的要求,一味追求數量忽略了質量,導致學生以為只要是找到了答案就是對的,這是很不可取的。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多方面去思考,還要讓學生清楚走哪條路最近,難道要讓每個學生都走了一大圈才到達終點嗎?

如果把課改比作夜空,各種促進課改的教學手段就是眨眼的星星,而偶爾劃過的流星就是教學機智。要是滿天繁星都是一樣瞬間的美麗,那就沒有滋味了。課改是及時的、必要的,但與課改相隨的這些“美麗的錯誤”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四個學年的嘗試,我對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新教材無論教學內容安排還是呈現形式,處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時,始終把它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充分發(fā)揮新教材的優(yōu)勢,以課堂為主陣地,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學實驗中的幾點體會。

一、課改特色,新教材優(yōu)點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chuàng)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學習者不實行”再創(chuàng)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fā)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為”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二、新教材的困惑

1利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忽視了法則的重要。在教材中,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fā)學生說,首先我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并且不作統(tǒng)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著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但是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表達只鍛煉了部分學生,部分學習好的學生。而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不會表達,即使課堂上會了但過后就忘,對這些學生還是應把法則交給他們。

2、發(fā)揮小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翱梢?,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合作很重要,學生互相學習,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小組學習中往往學習好的同學滔滔不絕,而學習差的學生只能作為一個聽客對這些學生來說小組學習的效果極差。

3、新教材教學的內容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這對教師和學生要求很高。

4、新教材的知識內容不連貫,不知是不是編者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由于不連貫造成學生學后忘前,需要前面知識鋪墊的都不會。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4

前一段時間,我校組織了新課改和新理念的學習,自己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談談學習新課改后的生物課堂變化。

1、生物課堂提問應主動化,學生學習方式探究化

本次課改的一個主要突破口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yōu)橹鲃?、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tǒng)治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例如:《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外界因素》一節(jié)進行到種子萌發(fā)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時,一名學生問到(不用舉手,有問題就提):老師,我認為種子的萌發(fā)不需要陽光,因為我見過農民種小麥、玉米、黃豆等種子時,都是把種子埋入土壤里,種子見不到陽光,都能萌發(fā)出來我認為種子萌發(fā)需要陽光,因為我們家種胡蘿卜種子時,是把種子撒在土壤的表面,用腳一步挨一步地踩即可,并沒有埋入土壤內,種子照樣萌發(fā)。另一名學生緊接著反駁道。需要探究的問題在學生的疑問中產生了。當進行到植物的莖是由胚的哪一部分發(fā)育來時,學生說道:我認為植物的莖是由胚軸發(fā)育來的。不對,植物的莖和葉是由胚芽發(fā)育來的。另一名學生緊追不舍。經過學生的討論分析,最后老師拿出了正在萌芽的花生種子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課改后,在課堂上象上述這種針鋒相對的提問情況經常出現,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焦點上來了,老師趁機發(fā)動全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這樣開始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搜集實驗材料應群體化,學生實驗活動落實處

傳統(tǒng)的生物教學中,一個學期下來只安排了少數幾個實驗,而且也不能全部都做,因為老師沒有時間和精力準備實驗。實行課改后,實驗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這樣,老師的手腳一下子就放開了,實驗材料、用具等發(fā)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如:植物的開花一節(jié),學生從田野、路邊、山上采集的各種花朵,匯集在課堂上,極大的豐富了課程資源,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互相觀察、解剖,做到資源共享。各種花的形態(tài)結構、顏色、氣味等學生直觀形象生動的掌握了,比老師用語言描述學生靜坐聽講效果要好的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學生搜集鼠婦、蚯蚓等,不再一一列舉。這種實驗方式,注重了實驗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整個實驗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分工合作,主動參與,學會了觀察分析,老師的負擔減輕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增強了。

3課堂教學應實際化,解決問題應現實化

傳統(tǒng)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于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后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于實踐。這也是本次課改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么要澆地、翻地?為什么每個品種都有它固定的播種季節(jié)?為什么在小麥的揚花期遇到陰雨天會減產?為什么在小麥即將成熟時下一場雨也會造成減產?貯藏糧食時,為什么要曬干?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甜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甜蜜感溢于言表。

4課堂教學應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華

硬性的說教批評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課改要求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講保護環(huán)境的內容時,從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說起,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環(huán)境,每種生物生活都離不開環(huán)境,整個宇宙只有我們地球有生命存在,在有限的資源里,為了我們人類自己,難道我們還不該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嗎?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5

課堂是課改的主陣地,落實課改,體現學生的主體、主動要看課堂上學生的狀態(tài),為此,我努力構建自己的課堂結構,以期促進學生的成長。以下是我的課堂流程介紹。

第一步,導入激趣:

運用故事、情境、設置懸念、抓住課題等方法導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步,展示匯報:

借助課前預習(各年級結合學生特點培養(yǎng)相應的的預習能力),標出小節(jié),讀準字音,選擇合適的方法識記生字,運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意思,讀通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在重點處或有感受的詞句旁寫下簡單批注,試著提出問題并自主解答,不能解答的批注存疑。

課堂上先在小組內交流匯報掌握的字詞及方法,不解的字詞進行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收集記錄下來;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談理解或提出疑問,討論篩選,有價值的問題試著解決,解決不了的也收集記錄下來。

在組內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范圍內匯報,說說字詞掌握情況,讀讀課文,匯總合并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待下一步解決。

這個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自由和時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從心底里放松,可以隨心所欲地匯報自己的學習所得,不像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那么拘束,課堂氣氛很融洽,而且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能都不大一樣,大家各抒己見可以取長補短,這樣每個人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還實現了資源的開放。最終學生可以得到內在的自由,個性的張揚,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又實現了課外資源的引入和共享。

第三步,朗讀感悟:

帶著歸納出的問題,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閱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體會,解決問題,加深理解感悟。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展開想像,并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入境入情地讀,感知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產生情感共鳴。

這個環(huán)節(jié)體現學生是帶著問題自己朗讀和感悟的,是帶著自己的見解和同學交流的,是自己去理解和內化的,這正是尊重生命關注生命的表現。

第四步,拓展延伸:

通過續(xù)編故事、課外拓展閱讀等多種形式,啟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fā)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在對比閱讀中,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于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疑置問,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拓展一個有待探索的求知平臺,激起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欲望……

因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是社會的一份子更是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成長,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6

自20xx年9月起,格爾木市全地區(qū)一至六年級使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通過三年的實驗,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套開放而有活力的教材。教材體現了國家數學課程改革的精神,體現了數學學科的性質,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不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一直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方式,教師講得多,學生重復練習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幫助教師轉變觀念,實現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她明顯的優(yōu)勢。按照格爾木市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思路,我們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重點采取以下措施,破解課改實驗中遇到的難題。

一、強化培訓,加強指導

培訓是幫助教師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我們特別重視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形成制度。利用每年的假期或開學初的時間,我們組織教師進行教材解讀培訓,保證教師準確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熟悉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使教師能準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在教學中用好教材。

二、認真學習,注重研究

新形勢下的教師應當是研究型的教師,但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重、時間緊,加之蘇教版教材的設計又有一定的彈性,因此,我們利用每年假期提前把教科書、教學資料發(fā)放給教師,在格爾木市《教育通訊》上告之廣大教師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網,提醒教師可盡早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這樣,便于教師在假期認真鉆研教材,對重點章節(jié)重點備課,做好課件,提高教學實際效果。

三、突破重點,加強教研

以課例研究為載體,針對課改中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研究,是促使教師把先進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有效形式。在組織教學研討活動時,近兩年來,我們注意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通過一課多上或多人同課的形式,促使一些有價值的思維火花在碰撞中生成。

四、典型引路,整體推進

按照“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每年都邀請遼寧營口的優(yōu)秀教師來格爾木市示范教學,和我市的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探索學科知識體系的特點與規(guī)律,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分析,為全市數學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把握教材提供有價值的成果。我們還安排本地的教師進行教學觀摩,組織經驗交流,通過典型引路,整體推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

五、改革命題,做好評價

“如何考”決定了教師“如何教”,因此,在“考什么,如何考”上要加強研究。我們的命題牢牢把握基礎性、應用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在注重對雙基考察的同時,適當增加情境化試題、生活化試題、探究性試題及數學實踐活動試題,從而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組織有效的教學探究活動。

六、實行“六個一”工程,推動課程改革

我市自20xx年起在各個學校實行“六個一”工程,即每位教師在一學期上一節(jié)優(yōu)質課,寫一篇優(yōu)質教案、完成一篇教學論文、讀一篇教學專著、針對教學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寫出本學期的教學反思,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是每位教師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推進我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總的來說,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我市的實驗工作順利且富有成效,這套教材在我市對于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課程改革。當然,我們的做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希望進一步得到江蘇教育出版社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輯部的關注和支持,并請各位同行多多指教。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7

做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有幸參加了新課程的教學。隨著時代的進步,基礎教育也由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

以前,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這種角色,導致老師上課一言堂,學生因角色的被動而導致學習缺少主動探究的愛好,課堂沉悶?,F在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先學后教”模塊,就是課前為學生準備預習提綱,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以預習提綱的形式交代給學生,使他們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有大致了解,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給學生適當的時間閱讀教材、互討論完成預習內容,也就是說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的過程完成相關的內容。教師也變主角為配角,做學生的朋友;變教學為導學,變演講為參與。學生則變配角為主角,積極發(fā)言,大膽質疑,參與討論,主動探究。師生角色轉變后,課堂教學發(fā)聲了明顯變化:師生互動的機會多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學生實驗的課時多了,學生探究的能力強了,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密切了。

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學結束后,就進入了“教”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是課堂教學的高潮,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根據預習提綱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完成。在提問是,提問的對象要因題而異,對于學習差些的同學,提問較簡單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復雜的、容易出錯的問題可以叫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在實際教學中,有一些知識點,無論是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基礎差得學生都要求掌握,碰到這樣的問題也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

總之,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我們要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8

秋季,北京市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半年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努力轉變教育理念,不斷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動、業(yè)務學習、教學會議等積極學習新課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課時數為3課時,感覺內容多容量大,課時緊張。每位教師教2個班,并開展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

一、課堂教學,是新課改實驗的重點,更是課改中的難點,以下是在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1、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引導探究、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四項基本原則。

根據“學生主動全面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嘗試提出新課改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為核心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揚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精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各種探究活動必須圍繞學生展開,學生是課堂上最積極、最活躍的分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2、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作為探索適合化學教學的新模式。

我們把“知識為基礎、訓練為主線、思維能力為核心”作為實施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策略,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作為探索適合化學學科教學的課堂新模式。

3、課堂教學必須做到讓學生“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為參與”。

課堂上著力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字上下功夫,將學生的“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為參與”有機結合起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主動,指導探究,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將“講授”與“引導”相結合,“探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多用“啟發(fā)講授式”、“啟發(fā)引導式”教學,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課改后我們的轉變

經過半學期的艱苦努力,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感覺有了較大轉變:

1、工作重心的轉變:新教材摒棄傳統(tǒng)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在知識傳授上重視以“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等形式出現,強調了學生主體性,注重了實踐和創(chuàng)新,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fā)生了轉變,我現在工作重點放在五個方面:一是研究課程標準,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學法,四是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五是研究對學生的評價。我校化學教師工作重點已有了較大的轉變。

2、教師評價方式的轉變:由于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結果,注重了情感的體驗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掌握,改變了過去教學單一的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局面,化學教師側重了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注重了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評價。注意從學習態(tài)度和情感方面去評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學生的轉變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由過去的封閉、單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轉變。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由于探索學習更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探究中,學生動腦動手,有挫折有反復更有成功的喜悅,在知識的學習中更體會到了真正科學研究的個中滋味,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學生不再局限于在書本上學習化學了,而是從生活中去學習,樹立了“生活處處有化學”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來了,26號到29號期間,我們又進行了為期3天半的通時培訓,感覺收獲很大,并且觀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師和十四中劉陽老師的兩節(jié)課。聽了這兩節(jié)課,尤其是第一節(jié)概念原理的教學課,覺得耳目一新。這節(jié)課對高一的老師有很好的借鑒性,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是一節(jié)好課。課的引入是由兩個化學反應的聯系區(qū)分展開的,由新的視角來看氧化還原反應。

這節(jié)課沒有從常規(guī)的化合價的變化來分析氧化劑和還原劑,而是從有無電子得失這個本質來揭開概念,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反應來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即化學反應中有沒有電子的轉移。而原電池的實驗利用得當,點到為止,沒有超綱。另外,實驗設計也是這節(jié)課的亮點,鈉和氯氣的反應實驗現象明顯,學生看后發(fā)出驚呼,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同時利用費水瓶設計的實驗裝置,避免了環(huán)境的污染。其三,這節(jié)課時概念原理課,教師講解的化學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激情,我想聽了這節(jié)課的學生,會愛上化學的。

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教師和學生都在摸索中前進,有困惑,有期待……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9

(一)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精神飽滿的課堂即高效課堂。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人欲罷不能的課,實現高效就要讓人有興趣。

(3)高效課堂就是學生沒有一刻會閑下來打瞌睡,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聽講。

(4)真正的高效能帶動起每一位同學的興趣,使每一位同學都學有所獲,因此還要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

(5)剛上課的10分鐘,這段時間很重要,要盡量通過事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有興趣了,學習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二)促使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師生能夠積極互動才算是高效課堂。

(2)應減少小組合作,合作過多會妨礙獨立思考能力并養(yǎng)成依賴習慣,會使同學們對自己小組討論的內容十分了解,但對其他小組負責的內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學之間的討論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師一樣上升到理論層面,舉一反三完全沒有辦法做到!

(3)動不動就問就討論,會讓我們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難題時再去問,這樣我們才會記住這個題,因為我們確實思考過了。高效課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問題交流與探究為紐帶的師生與生生間多維互動的課堂。當下,讓學生多講、多活動、多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似乎已成為高效課堂的不二法門。可學生們的上述觀點,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學生們認為,應減少小組合作,合作過多會妨礙獨立思考,并形成依賴習慣。這再次告訴我們,教師運用小組合作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關注問題預設與問題生成的真正探究價值,不能僅僅滿足于表面的課堂活躍。

(三)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1)完全在于學生本身,當他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思維緊跟著老師授課,積極思考,這就已經完全達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十分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上活躍并不表現在行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思維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跳躍起來。

(3)理科以老師講為主,但允許學生發(fā)散思維,一道題有多種解法時可以讓學生逐一展示,講求一題多解,舉一反三。

從上述觀點我們得知,學生們是非常重視關于積極思維這一高效課堂的本質特征的。

(四)關注全人教育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中國有兩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讀書;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有4點建議供參考:

1.人人都當主持人。我主張每位學生每個學期都要當學科主持人,學生的學科興趣與特長不同,不同的學生完全可以當不同學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當主講人。也就是說,要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不同的學科里當小組主講人。

3.讓每個孩子都陽光。我在聽課中發(fā)現,有的學生發(fā)言很少,這肯定是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如何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中陽光起來,而不致成為被課堂遺忘的角落?我主張,課前老師、課堂主持人、小組主講人要幫助這些學生做有針對性的準備,專門為他們創(chuàng)設課堂發(fā)言的機會。什么是教育?這就是教育。

4.讓知識與能力齊飛。有人擔憂,活起來的課堂,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認為,其一,有了活起來的課堂,就有了進入主體狀態(tài)的學生,就有了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與生活,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是高的,反過來講學習質量就高。這是規(guī)律。其二,活起來的課堂,必須做到活而不亂,既活又實。關鍵是,師生要始終關注課堂、單元教學中的診斷、反饋與矯正,重視知識的整合與建構。在這里,我倒不擔心學生情感領域的發(fā)展。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10

雖然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已有段的時間,但在很多學校的歷史教學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更不用說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些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回家看看即將學習的內容,無非是減少一些“攔路虎”而已。這樣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學生的視野局限于現成的知識,忽視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呈現為被動接受式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長期以來,由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缺乏科學的學習評價體系和方法的指導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本節(jié)課我希望能夠解決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通過幫助學生整理歷史線索,來優(yōu)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發(fā)覺不少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很是瑣碎和沒有條理,更不用說有完整的歷史線索,歷史思維很是薄弱。由于本課的學習內容龐雜包含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以及世界古代和近現代史,內容上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都很大,學生經常會出現事件內容的張冠李戴,并且前后的事件順序也常?;煜磺?。本課在課堂設計方面力求做到既能掌握本課知識點,同時需要幫助學生理清日本的重要歷史發(fā)展線索,我感到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進行自主整理線索,他們的參與使歷史線索的脈搏跳動起來了。

本節(jié)課希望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方面還是做的不錯的,學生由于有了要競爭的目標,所以可以全組團結協作,甚至連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都可以很好的參與課堂活動,并且可以在活動中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時許多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發(fā)揮出乎了我和孩子的預料,這也是我和孩子們的一個意外收獲吧。

我們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在課堂上要學生配合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不用說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了,要是在希望學習有困難的也可以有所表現那就更是奢望了。但是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我們只有從學生的思想和興趣入手,改變他們學習的態(tài)度,讓學生從不愿意參與課堂到自己要爭取機會去參加。常言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而刺激式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喜愛的,只有課堂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能夠真正將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融入到歷史學習當中。課堂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是我們新課程教學所必須的,在學習新課中可以做到優(yōu)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真正將學生的思想和行動融入到歷史學習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布置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題目的方面,希望提高學生自己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同時提問的學生會選擇相對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同學,這樣實際上也讓課堂參與的面進一步擴大,被提問的學生為了本組的榮譽,一般都會在課前認真將本課的知識進行消化,怕因為自己而為本組丟分。

本節(jié)課的設計和完成中還有不少遺憾的地方,在設計每個小組活動時,應把握好時間,不然會出現課程任務完成比較倉促。在學生準備了較多相關材料的情況下,既要控制每個組的活動時間,同時學生找到的資料,如果在課堂上不能夠應用的話,準備的學生會感到失望,我計劃在班級創(chuàng)立個“歷史小天地”,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時間運用的資料,可以在放在這兒,既可以拓展教學內容,也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能力。教師的任務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時更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初中歷史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體現新課標的這個理念,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參與、積極創(chuàng)新的空間,通過親身的探尋,讓他們去發(fā)現、感悟歷史的無限魅力。課程設計是整個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靈活性的歷史課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擴展思維空間、延伸和發(fā)展獲得知識的能力。本節(jié)課雖然得到了不少聽課老師的好評,但是我發(fā)現還有很多細節(jié)方面設計的還有欠缺,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進行思索和挖掘,還給學生一個真正快樂自由的學習歷史的環(huán)境,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和愉快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做到課堂和課后的互動,不再將上歷史課作為一種負擔和累贅,而是成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一種娛樂和享受,讓學生在讓游戲的競爭和快樂中去學習,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在競爭中去自主整理歷史線索,而不是機械的等待老師,這樣能夠優(yōu)化歷史學習思維能力,全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鮮活的歷史線索脈搏跳動起來,讓靈動的歷史知識印在孩子們的心。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11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課堂教學的形式要靈活多變: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的課堂呈現狀態(tài)。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huán)境里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使學生處于一種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的狀態(tài),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在布置討論的時候我明確要求,設置一至兩個問題,讓每個學生知道這個主題,必須圍繞主題進行討論,讓他們有準備的時間??梢猿珜в蓪W生主持、主講的主體式形式。例如,每個單元的課文,結合教學目標讓學生組織討論解決;在寫作教學中,可組織學生模擬采訪活動、辯論大賽活動,這些多向互動的教學形式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潛能和協作精神,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人本價值。

2、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給學生以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平等對話,老師參與學生的合作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話,學會合作,增強自信。有時,那些發(fā)言不積極的學生,并非他們的思維不活躍,只是他們不擅長口頭表達而已,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維,勇于發(fā)言,避免置身于課堂學習之外的“看客”出現。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轉變?yōu)閷W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還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和增強。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載體。一方面教師在教學引導中要精心設計好問題,要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設計事實性、經驗性、創(chuàng)造性和評價性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自行解決問題。

3、語文課堂教學要力求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埋下伏筆。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在課堂教學結束后,仍然讓學生保持繼續(xù)學習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研討并聯系實際進行教育,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又活躍了思維,更提高了“環(huán)境”意識。

"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小學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系起來。本學期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改進了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今后還要取長補短,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為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而努力奮斗。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12

第一次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聽張四保老師的課改專題報告,我覺得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恰似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為什么要課改?首先,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突出多樣性和選擇性,讓每位充滿個性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選擇自由,從而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即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系著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說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

第一,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于快樂之中。當然,教師在對話中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說完。

第二,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課改涉及千家萬戶,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這次課改實驗區(qū)普遍的做法,也是課改的應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

第三,課改需要加強各市、縣、校之間的對話。"路漫漫其修遠兮",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各校紛紛群策群力,進行一場場多形式的課改對話,例如:開學初的新課研討及現場的聽課、評課和送教下鄉(xiāng)等活動,這些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扎根于課堂教學中,作用于每一個學生。群眾的智慧是無止境的。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著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正因為這樣對話,我們的課改出現了"百花齊放"教學新局面。有了這樣的對話,一線老師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單。

最后,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臺。"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小學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系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guī)律及有效途徑。

篇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習心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fā)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的培養(yǎng)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對新課改加強認識,熱情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師素質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

首先,加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這是一個認識問題,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如果落后于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談。什么是新課程改革?對于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是滿頭霧水,到底什么是新課改誰也說不出一個頭道來,綜合各種對新課改的釋義也只能歸納出一個模糊的概念即:通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使教育教學真正進入素質教育的軌道。它講究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眾所周知某種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因素制約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fā)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其不適應的地方。過去的教學是有許多弊病的。如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我們現在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總結,而不是被動的應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是要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其次,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蔽覀兪欠窨梢赃@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腳之所以能忘記,恰恰說明鞋之合腳;如果鞋不合腳,腳就會被時時記住。同樣,當學生在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中生長時,我們就會欣喜地發(fā)現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就會意想不到地被激活。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并不鮮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huán)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用心記?。何覀円獎?chuàng)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我們要轉變角色,走進新角色。我們教師就要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變?yōu)閷W生自我發(fā)展的促進者和領路人,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變?yōu)閷W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者和拓荒人。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被知識牽著鼻子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反思自我,營造維持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第三,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制約課改的進行,今天的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以滿足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去想、去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去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維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調發(fā)展課改工作心得體會5篇。

課改的心得體會 篇13

經歷了近10的課改教育、教學工作,我自己完成了從消極的抱怨走進課程,到強烈的職業(yè)道德置身課改的轉變。自從課改以來,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各種語文教學思想、教學理論蜂擁而來,我深深地感悟到:沒有與新課程合拍的教育理念,沒法教;沒有豐富扎實的德才學識,教不了;沒有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的進取精神,教不好。

新課改使教師由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轉變?yōu)閷W習的參與者、引導者、開發(fā)者、組織者,其地位較以前更加重要。伴著新課改之風,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應隨之改變。但在新舊教學思想的交替過程中,課堂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困惑,通過學校組織的培訓,聆聽專家們的報告,再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學,許多糾結多時的困惑和問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歸結為:

1、 變“自主”為“放任自流”――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但并不代表教師就退出了教學的舞臺。教師仍是學習過程的開發(fā)者與組織者,對待課堂上學生的有意搗亂和嬉戲性提問,教師應及時反應并制止。切忌為了體現自主學習的新理念而對學生百依百順,放之任之。為了讓學生自主,教師沒了主見,教學無主次,這都是對自主的錯誤理解。

2、“多多益善”――新教材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但并不是要求教師將各種學習方式全部融入課堂。一堂課既有合作討論,又有分組辯論;既有圖片展覽,又有個人表演……弄得一節(jié)課猶如一大雜燴,什么都有,只可憐的書本被棄置一旁。一節(jié)課熱熱鬧鬧,學生學得也開心,但課后卻摸不著方向找不到重點。因此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時一定得注意恰如其分。

3、無意義提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這無疑是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毫無意義甚至有負面作用的問題大可不提.

挑戰(zhàn)意味著機遇。當我們走上課改的道路,當我們困惑在路上,當我們掙扎在路上,我們就將課改變成生活,我們就將語文溶于生命,我們必將笑在路上。我們只要懷著一顆淡泊、冷靜的心,一雙慧眼,一個善于思考的大腦,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我們才不會在教育這條路上迷失自己,也就能行走的更遠……

課改的心得體會(推薦十三篇)